張松樹研究員:《河北省甘薯產業發展態勢與技術進步》

2016年1月7日上午,由邯鄲市禾下土種業有限公司主辦的第三屆中原脫毒甘薯產業發展研討會在河北省磁縣溢泉湖嵩景樓國際會議中心隆重召開。會議上,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石家莊綜合試驗站站長、崗位科學家張松樹研究員發表《河北省甘薯產業發展態勢與技術進步》主題講座,得到與會專家、企業、種植大戶的高度關注。
張松樹研究員主題演講如下:
感謝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它集中了國內農業部門45%以上的專家,在甘薯這個小的作物上集中了百分之百的專家,這個體系不是一個單一的學科,它涵蓋了甘薯生產、流通、加工、貯藏各個環節,都有崗位科學家和試驗站的參與,提供的是全方面的技術服務,是從田間到餐桌,包括品種培育檢定、田間管理栽培、病蟲草害的防控、甘薯的貯藏和加工,為甘薯產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全面的支撐。借這次機會,對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河北試驗站的發展與技術進步,和大家做個交流。
2015年河北省甘薯產業發展態勢,甘薯相對于大豆、玉米、小麥等作物來說總體較好,一個是甘薯生產相對平穩,雖然今年種植效益稍有降低,但整體效益還是不錯。第二是河北省的甘薯種苗企業沒有發生大面積的種苗問題,在國內大規模發生SPVD和雙生病毒帶來嚴重威脅的時候,河北省做的比較好,通過宣傳得到了及時防控。總體來說,河北的甘薯生長環境比較干凈。
對于目前河北省甘薯產業有幾點思考,一個是甘薯面積上調,但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遭遇持續的氣候災害,連續兩年干旱,秋天下雨影響晾曬,導致產量、品質下降,多年保持的甘薯高效益局面開始逆轉。二是共給側發生問題,品種結構性過剩,優質品種短缺,不能占領高端市場。另外品種抗病性差,導致貯藏經營風險加大。第三是甘薯生產和貯藏發展較快,但是甘薯食品加工發展較慢,淀粉、粉條制品能跟上,已經市場飽和,精深加工產品與福建等南方省份有很大差距,難于與快速發展的電商借口。第四是甘薯商品性靠多施農藥,農藥殘留安全隱患,植保技術普及落后。第五是SPVD病毒和雙生病毒局部發生,給甘薯產業帶來極大威脅。甘薯繁育體系和脫毒種苗生產時短腿。更后是甘薯生產加工政策扶持力度不夠。
關于甘薯產業發展的建議,一個是穩定面積,提高質量,增加效益。打造高端、高效、高附加值的產品。第二是品種優化布局,產品細分,發展優質耐貯藏品種,與市場對接。第三是以專用品種貯藏保鮮為基礎,加速發展甘薯食品加工和物流業,多次增值。第四是培訓推廣甘薯病蟲害防控新技術,減少化學品投入,一節(水)二減(農藥化肥)三基本(污染),確保食品安全。第五是重點抓好甘薯繁育體系和脫毒種苗生產,逐步加大規模化應用。現在的脫毒甘薯種苗覆蓋只有1-2%。第六是全面推廣甘薯產業技術體系研發的簡化實用技術。第七是爭取政策支持,在繁育、加工、規模經營上用好扶持農業政策。
下面講一下"十二五"甘薯體系的一些技術進步,一是,體系開放育種、引種和多點示范,鑒定出一批優質專用甘薯新品種,包括廣適應噸糧薯干品種商薯19、濟薯25、徐薯22、冀薯98等。優質專用品種蘇薯16、濟薯26、煙薯25、龍薯9號,薯條加工專用品種浙薯13,炸薯片專用品種浙薯255等。特用品種煙紫薯3號、秦紫薯2號、冀紫薯1號、浙紫薯1號。菜用甘薯新品種福薯7-6、福菜薯20等。兼抗多種病害品種冀粉1號,這個品種抗莖線蟲、軟腐病、黑斑病,是有機栽培的首選品種。還有抗旱耐鹽品種濟徐23等。可以看到現在品種很豐富,但在大規模種植前一定要先搞試驗。第二是研究了"甘薯一水一膜節水高效栽培模式"和"丘陵山區甘薯深溝大龍生產技術規范"兩套高產簡化栽培技術。第三是在病蟲草害綜合防控技術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包括甘薯莖線蟲"選控封防"防治技術、甘薯根腐病防控技術、甘薯病毒種類檢定、檢測和綜合防控技術、甘薯腐爛潰瘍病發現(褐斑病)、黑斑病黑皮病防治農藥鑒定、地下害蟲燈光誘殺防治和藥物防治技術、甘薯化學除草技術(一封一殺)等等。第四是這幾年體系在甘薯育苗技術方面進行了研究試驗,包括大棚育苗、雙膜育苗、地熱溫床育苗、脫毒微型薯工廠化育苗技術等。第五是體系在土壤管理及施肥方面開展了研究,包括土壤深耕擴容技術、甘薯滴灌、膜下滴灌技術、土壤肥力標準、甘薯需肥規律及配方施肥技術、甘薯專用肥和施肥專家系統建設。第六是在機械化作業取得了進步,包括起壟覆膜、中耕、收獲機械化,特別是帶水種苗移栽機械效果很好,比較適合北方甘薯種植習慣。第七是在甘薯貯藏加工增值技術進行了研究,建議甘薯貯藏要選擇耐貯藏抗病優質品種和無病種苗,收貨時要分揀裝箱儲運、晾曬7天或高溫愈傷,窖藏要注意溫濕氧調控(溫度10-13℃,濕度80-90%,氧氣15%以上),錯季銷售要清洗裝紙箱。
下一步的研發目標主要是,研發適合機械化的品種及簡化高效的生產技術、平原區膜下滴灌、丘陵旱地透水膜應用、甘薯打蔓還田后的病蟲害發生規律和現代繁育、貯藏、加工三產融合發展模式。并以膜下滴灌為基礎,開展甘薯切塊催芽直播技術的前瞻性研究。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