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日報頭版刊登:讓每一粒種子都充滿科技含量
2025年4月3日,邯鄲日報頭版刊登《讓每一粒種子都充滿科技含量-探訪邯鄲市禾下土種業有限公司》,對禾下土在甘薯種業領域加快全鏈條科技創新給予重點報道。(附全文)

本報記者 冀晉萌 通訊員 崔巖
從實驗室到試驗田、從產業鏈到價值鏈,磁縣依托禾下土種業這個“國家隊”,以禾下土種業為龍頭,正在孕育著帶動一方、輻射全國的產業奇跡。一個春日暖陽的上午,記者走進邯鄲市禾下土種業有限公司的智能溫控大棚看到,嫩綠的紅薯苗正舒展葉片,在溫濕相宜的環境中快樂地生長。實驗室里,科研人員身著無菌服,在顯微鏡下小心翼翼地剝離莖尖組織,這些不足0.2毫米的“生命密碼”,正是他們研究的課題。
作為我市入選的國家種業陣型的民營企業,禾下土種業的創新實踐正是磁縣實施“一縣一品”戰略、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注腳。近年來,磁縣立足“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質富礦”的天然優勢,將甘薯產業作為富民強縣的抓手,通過政策扶持、科技賦能、全鏈開發,構建起“育繁推、種加銷”一體化的現代種業體系。
“我們的目標是讓每一粒種子都充滿科技含量。”禾下土種業研發中心負責人栗振飛手持剛剛完成脫毒的禾薯6號種苗介紹道。依托第三代莖尖剝離技術,企業每年研發新品種超百個,建成占地5000畝的智能化脫毒基地,為全國各地薯農提供大量優質的甘薯脫毒種苗,脫毒甘薯種苗的產量較普通甘薯增產達200%。
在磁縣磁州鎮、講武城鎮等10余個村莊,“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模式正在重塑鄉村經濟生態。3000余名農民通過土地入股、務工就業等方式深度參與產業發展,戶均年增收超萬元。更令人欣喜的是,隨著甘薯深加工產業園的建成投產,淀粉、粉條、即食薯條等系列產品也走向市場。
“我們正在構建數字農業新生態。”總經理崔伏喜指著直播間的實時數據介紹,通過“云課堂+直播帶貨”模式,推動“種業+電商+文旅”融合發展,讓磁縣紅薯從田間地頭走向百姓的餐桌。
如今的磁縣,甘薯產業已形成“龍頭企業帶動、科技創新驅動、全鏈融合聯動”的發展格局。作為全國唯一的甘薯作物國家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縣,磁縣甘薯種苗種植面積達1.5萬畝,年銷售甘薯種苗15億株,年產值2億元。為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做大做強甘薯產業,禾下土種業新建了貯藏能力1萬噸的甘薯智能倉儲運營中心,可智能化調節適宜甘薯儲存的最佳環境,最大限度保證甘薯的口感。
磁縣甘薯種植歷史悠久、積淀深厚,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尤其是脫毒甘薯種苗全國聞名,先后入選全國名特優新產品目錄、河北省區域優勢特色產業。在打造富民高效的現代化農業進程中,磁縣緊緊圍繞“一縣一品”發展戰略,積極探索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路徑,依托邯鄲市禾下土種業有限公司,建設全國最大的甘薯良種繁育基地,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近年來,磁縣農業農村局堅持目標導向,按照全產業鏈發展思路,著眼特色化、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標準化,進一步強化政策供給,深化產學研合作,把磁縣甘薯打造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農業品牌,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下一步,磁縣將繼續以禾下土種業為龍頭,穩步提升甘薯良種繁育能力,不斷擴大良種繁育基地規模,持續延伸產業鏈條,實施三年行動,力爭使‘磁縣甘薯種業’成為技術水平全國領先、生產規模國內最大、帶動能力行業最強的縣域特色產業,并在國內外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磁縣農業農村局三級主任科員王新青說。
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科技的種子正在生根發芽,富民的夢想正在開花結果。

關注我們